作為一個在陽臺、窗臺和小院子裡折騰了快十年的園藝愛好者,花草就是我的解壓良藥。今天想和大家深聊一種你可能常在路邊、花壇看到,卻可能低估了它的可愛與強悍的小花——大花馬齒莧。別看它名字裡帶個“馬齒”,聽起來好像不起眼,但它開花時那燦爛的模樣,還有那“死不了”的韌性,真的讓我打心底裡佩服。下面就讓我用這幾年和它“打交道”的經驗,好好嘮嘮這位陽光下的活力精靈。
目錄
品種分類:不只一種紅喔!
很多人一提到大花馬齒莧,腦子裡大概就自動浮現出那種最常見的、開鮮豔玫紅色單瓣小花的模樣。確實,這是它最經典、最普及的樣子,幾乎成了它的代表形象。但其實,它的家族成員可豐富了,顏色和花型的變化超乎你的想象!
以前我也以為就只有紅色,後來在花市、種子店還有花友群裡混久了,才發現自己真是“井底之蛙”。大花馬齒莧的品種,主要可以從兩個大方向來看:花瓣層數和花色。
單瓣品系:
- 經典款: 就是我們最常見的那種,花瓣五片,顏色以濃烈的玫紅為主,花心黃色,對比強烈,超級醒目。陽光一照,簡直像在發光。這種最皮實,最容易爆盆。
- 繽紛彩虹: 單瓣家族裡的“顏值擔當”!花色變化多端,從純淨的白色、嬌嫩的粉色、熱烈的橘黃、亮眼的明黃,到深淺不一的紫色,甚至還有複色(花瓣帶條紋或斑點)的品種!像是‘彩虹混色’、‘太陽舞’系列,播種下去就像開盲盒,每次開花都有驚喜。我特別喜歡收集各種顏色的單瓣品種,種在一起,開起來就像打翻的調色盤,看著心情就大好。
重瓣品系:
- 這個就厲害了!花朵層層疊疊起來,花型變得飽滿圓潤,乍一看很像迷你牡丹或者小玫瑰,精緻度瞬間提升好幾個檔次!花色也同樣豐富,紅、粉、黃、橙、白、紫都有。市面上流行的‘瑪格麗塔’系列、‘加州落日’系列,很多都是重瓣的佼佼者。重瓣的花量可能略遜於單瓣(畢竟每朵花“用料”更多嘛),但那份華麗感是單瓣無法比擬的。我第一次種出重瓣大花馬齒莧時,盯著看了好久,簡直不敢相信這麼“野”的植物能開出這麼“大家閨秀”的花!
(品種選擇小貼士)
- 追求爆花效果和極致的抗逆性: 選經典單瓣玫紅色!絕對不讓你失望。
- 想要五彩繽紛的花園效果: 選單瓣混色種子或幼苗,價效比高,驚喜多。
- 喜歡精緻華麗的花朵: 一定要試試重瓣品種!盆栽觀賞尤其適合。
- 陽臺/窗臺空間有限: 可以選一些株型更緊湊的矮生品種(比如一些F1雜交種)。

形態特徵:認清它的模樣
別看大花馬齒莧開花時那麼耀眼,它的“底子”其實很有特點,甚至可以說有點“肉肉的”。
莖:
這是它的一大標誌!它的莖是紫紅色或紅褐色的(特別是在光照充足、生長健壯時),而且非常肉質多汁,掐一下會出水那種。莖通常是匍匐或斜向上生長的,不是那種直挺挺往上竄的型別,所以特別適合做地被植物或者吊盆垂下來。莖的分枝能力超級強,你掐掉一個頭,它能從旁邊蹦出兩三個新枝來,越掐越茂盛,這也是它能輕鬆爆盆的關鍵。
葉:
葉子小小的,形狀是倒卵形或圓柱形的(像縮小版的多肉),葉色是鮮綠色或帶點紅暈。葉子也是肉質的,表面光滑,摸起來有點厚實感,緊密地互生在莖節上。這種肉質的莖葉,就是它超級耐旱的秘密武器——像個自帶小水庫!
花:
終於到重點了!花朵通常長在枝條的頂端或者葉腋處。花的直徑一般在2.5-4厘米左右,這在馬齒莧屬裡算是相當大的了(所以叫“大花”嘛!)。花瓣有單瓣(5片)和重瓣之分,顏色極其豐富,前面已經說過了。單朵花有個特點:它喜歡在晴朗的陽光下盡情綻放,但到了陰天、傍晚或者光照不足的時候,花瓣就會閉合起來,像個害羞的小姑娘。第二天太陽一出來,它又精神抖擻地張開了(所以英文名也叫Portulaca 或 Moss Rose)。它的花期超長,在臺灣這種溫暖的地方,只要溫度合適,光照夠,從春天可以一直開到深秋甚至初冬,簡直是開花機器!
根:
根系相對比較淺,但生長迅速,屬於鬚根系。這也解釋了它為什麼不太耐澇,盆土積水很容易爛根。
(一眼認出它)
下次在路邊看到一片匍匐生長、莖紫紅肉質、葉子小小的像多肉、開著鮮豔的單瓣或重瓣小花(尤其上午陽光好時開得最盛),十有八九就是大花馬齒莧本尊了!
生長習性:陽光越烈,它越嗨!
說到大花馬齒莧的習性,就一個字:“陽”! 它絕對是陽性植物的典範,對光照的需求極高。
光照:
這是它生長的第一要素。它極度熱愛全日照的環境。什麼叫全日照?就是一天中至少要有6-8小時的直接陽光照射。光照越充足、越強烈,它長得越矮壯緊湊,分枝越多,花芽分化得越好,開花量越大,花色也越鮮豔飽和。如果光照不足,問題就大了: 莖節會拉得很長(徒長),變得細弱東倒西歪,葉子顏色變淡,最關鍵的是——開花量會銳減,甚至完全不開花!我試過把一盆長得正好的大花馬齒莧移到半日照的陽臺角落,結果不到兩週,它就蔫頭耷腦,花苞也掉了,再也不出新花苞,趕緊搬回陽光位才緩過來。所以,家裡光照條件不好的朋友,真的不太適合養它,別勉強。
溫度:
大花馬齒莧是典型的喜溫暖、怕寒冷的植物。它的生長適溫大約在20-32°C之間。在臺灣,春天到秋天(甚至初冬暖和時)都是它的快樂生長期。它非常耐熱,夏天35°C以上的高溫對它來說是小菜一碟,只要水分跟上,反而開得更歡(這點在臺灣的酷夏簡直太友好了!)。但是,它極不耐寒。當氣溫持續低於10°C時,生長就會變得緩慢甚至停滯;低於5°C,就很容易發生凍傷,甚至整株死亡。所以臺灣北部冬天寒流來襲時,一定要注意防寒,盆栽最好移到避風溫暖處或室內窗邊。
水分:
得益於它那肉質的莖葉,大花馬齒莧擁有極強的耐旱能力。它的生長原則是:“寧幹勿溼”。盆土稍微幹一點沒事,它對乾旱的忍耐力超強(野外挖回來的,丟那幾天沒澆水照樣活蹦亂跳)。但最怕的就是積水爛根!澆水一定要等盆土表面甚至下面一點都乾透了再澆,澆則澆透。夏天高溫蒸騰快,可以適當增加澆水頻率,但還是要確保盆土排水良好。雨季一定要注意避雨,盆栽最好移到淋不到雨的地方,否則連綿陰雨加上積水,它很容易掛掉。記住,渴一點它能扛,泡著澡它可受不了!
土壤:
它對土壤的要求真的不高,適應性超強。核心要求就兩點:疏鬆透氣、排水良好。貧瘠的沙質土壤它也能活得很好(當然,給點肥會開得更好)。最忌諱的就是粘重、容易板結的黃泥土或排水不暢的土壤。我通常用調配的多肉土或者通用營養土混合大量的粗沙、珍珠岩或蛭石(比例大概營養土:顆粒=6:4或5:5),確保根能順暢呼吸,水能快速流走。地栽的話,如果土質太粘,一定要多挖些坑,混入大量沙子或有機質改良後再種。
(一句話總結習性)
大花馬齒莧就是為烈日而生的鬥士!給它最猛烈的陽光、溫暖的環境、乾爽透氣的土壤,偶爾賞口水喝,它就能用最燦爛的花海回報你。陰涼潮溼?那絕對是它的噩夢。
栽培技術:輕鬆養爆盆的秘密
養好大花馬齒莧並不難,掌握了它的脾氣,新手也能輕鬆擁有絢爛花球。下面分享一些我實踐下來覺得最實用的技巧:
繁殖方式(最容易的是扦插!):
- 播種: 春天(氣溫穩定在20°C以上)是最佳播種期。它的種子非常細小,播種時千萬別覆厚土!輕輕撒在溼潤的土表,稍微壓一壓讓種子接觸土壤即可(或者撒一層極薄的蛭石)。保持土壤微潤(可以用噴壺噴水),放在溫暖明亮處(不需直曬),一般一週左右就能發芽。發芽後逐漸增加光照。播種適合大量繁殖混色品種。
- 扦插(強烈推薦!): 這是我最常用、最便捷成功的方法!一年四季只要溫度合適(20-30°C最佳) 都可以進行。
- 步驟: 剪取健壯、帶頂芽的一段枝條,長度5-10厘米都行。把靠近底部的葉片摘掉(防止埋土裡腐爛)。直接插入微微溼潤的沙土或蛭石中(基質一定要透氣!)。放到明亮散射光的地方(避免暴曬)。保持基質稍微有點潮氣就好(千萬別天天澆成泥巴!)。在臺灣這種溫暖溼潤的環境,通常在1-2周內就能生根!生根後再移栽到大盆或地裡。我經常把修剪下來的枝條隨手插在旁邊的空盆裡,成活率超高!水插也能生根,但生根後轉土培有時會不適應,不如直接土插省心。
- 分株: 對於生長多年、非常茂密的叢生植株,可以在換盆時小心將其分成幾叢,分別栽種。但不如扦插常用。
*(個人經驗:扦插成功率超高,剪下來別丟,插就對了!尤其是看到花友家有好看的顏色,厚著臉皮要根枝條回來插,最快擁有同款!)*
定植與換盆:
- 小苗長到有4-6片真葉或扦插苗根系較發達後,就可以定植了。
- 花盆選擇: 因為它根系不算深但喜歡蔓延,淺盆、寬口的盆(如矮胖的陶盆、吊盆)反而更適合,利於枝條向四周伸展下垂。一定要有排水孔!
- 盆土: 再次強調疏鬆透氣排水好!按前面說的配土就行。
- 栽種密度: 大花馬齒莧分枝性強,不需要種太密。中小型花盆(口徑15-25cm)種1-3棵就足夠了。種太密通風不好,反而容易生病。地栽的話,間距保持15-20厘米左右,給它足夠的空間發展。
- 換盆: 當根系長滿盆底,或者植株看起來明顯擁擠、生長變慢時,可以考慮在春季溫暖後換一個稍大一號的盆。動作輕柔,儘量不要弄散太多原土。

澆水關鍵點:
- 核心原則:見乾見濕! 這是養好它的命脈!每次澆水前,務必用手指插進土裡2-3厘米深,感覺乾爽了再澆。
- 澆水方法: 慢慢地把水澆透,直到水從盆底孔流出。確保整個根系區域都能吸到水。避免只澆溼表面一層。
- 季節調整:
- 春夏生長旺季(陽光強烈): 盆土幹得快,澆水頻率會增加,可能1-2天就需要檢查一次。但還是要遵循“見幹見溼”。
- 雨季(連續陰雨): 最危險時期!嚴格控水,甚至完全停水(靠雨水足夠了),重點是避雨!盆栽搬走或者搭棚子擋雨。
- 秋冬(溫度降低): 生長減緩,需水量大大減少。一定要拉長澆水間隔,等土幹得更透些再澆。冬季澆水選在晴朗溫暖的中午進行,避免早晚低溫時澆冷水。
施肥:促進開花的訣竅
- 大花馬齒莧在貧瘠土壤也能開花,但想要花開得又多又大又持久,適當施肥是很有必要的。不過它不喜大肥,薄肥勤施是關鍵。
- 底肥: 換盆或定植時,可以在盆底或種植穴裡混入少量緩釋肥(如奧綠肥A2),或者拌入一些腐熟的有機肥(如蚯蚓糞、雞糞肥,但一定要完全腐熟且量少)。
- 追肥: 在生長旺盛期和開花期(春末到秋初),可以定期補充肥料。
- 頻率: 約每1-2週一次。
- 種類: 推薦使用高磷鉀、低氮的肥料,這是促進開花的黃金法則!比如開花植物專用的液態肥(如花寶2號、花多多2號),或者磷酸二氫鉀溶液。氮肥(N)過多會導致枝葉瘋長(徒長)而開花減少。
- 濃度: 務必比肥料包裝上推薦的濃度再稀釋一倍以上(寧淡勿濃)。比如說明寫1:1000,我就兌到1:2000甚至更淡點。
- 方法: 澆灌根部即可。施肥前保持土壤微溼潤,施肥後如果天氣很熱,可以第二天早上再澆點清水(俗稱“回水”)。
- 個人懶人法: 我常用的就是薄薄的開花液肥,或者有時候直接撒十幾粒緩釋肥在土表,讓它慢慢釋放,省心!
- 注意: 溫度過高(>35°C)或過低(暫停施肥。
修剪與摘心:爆盆的魔法手勢
- 摘心: 這是讓大花馬齒莧分枝多、株型飽滿、花量翻倍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當小苗長到有4-6片真葉或者扦插苗穩定生長後,就可以果斷掐掉最頂端的嫩芽(摘心)。摘心後,莖稈下部葉腋處的側芽會被激發,長出新的分枝。等這些分枝再長到一定長度(比如有3-4對葉子),可以再次摘心。如此反覆2-3次,就能得到一盆分枝繁多、株型圓潤的植株,開花時自然就是個大花球了!
- 花後修剪: 單朵花的花期其實不長(幾天),開敗後會結種子(蒴果)。如果你不需要收集種子,或者想讓植株把養分集中去開新花而不是結籽,可以及時把開敗的殘花連帶一小段花莖剪掉(輕剪)。尤其是重瓣品種,及時剪殘花能讓植株看起來更清爽,也更利於新花苞冒出。
- 整形修剪: 生長過程中,可能會有個別枝條長得特別突出(徒長枝)、或者過於密集影響通風。可以適當剪掉這些枝條,保持植株內部通風透光。
- 重度修剪(更新): 生長多年的老株,枝條下部可能會木質化,開花能力下降。可以在春季回暖後進行重剪,只保留基部5-10厘米左右健壯的莖幹(帶些芽點),它能很快萌發出新的、充滿活力的枝條,恢復開花能力。剪下的枝條正好用來扦插!

常見病害:預防勝於治療
大花馬齒莧在適合的環境下(陽光足、通風好、水適當)其實是非常強健、很少生病的植物。它最大的敵人就是“溼”(高溼、積水、通風不良)和“冷”(凍害)。主要問題集中在根部病害和一些生理性問題上:
根腐病、莖腐病(最常見且致命!):
- 成因: 土壤長期過濕、排水不良、通風不好、連續陰雨是罪魁禍首。真菌(如鐮刀菌、腐黴菌)在這種環境下大量繁殖,侵襲根部或靠近土表的莖基部。
- 症狀:
- 葉片或整個枝條突然萎蔫、發軟、失去光澤(即使土壤是溼的!)。
- 莖基部或靠近土的莖稈變黑、變褐色、腐爛、發軟,甚至一碰就倒伏。
- 拔出來看,根系發黑、腐爛、變脆,沒有健康的白色或淺褐色新根,有異味。
- 防治:
- 預防!預防!預防! 這是關鍵!確保土壤排水超級好(配土是基礎)!嚴格遵守“見幹見溼”澆水原則,雨季務必避雨!保證良好的通風(盆栽別擺太密)。
- 早期發現: 一旦發現個別枝條蔫軟(非缺水造成),立即檢查莖基部和根部。如果區域性發黑腐爛,立刻用消過毒的剪刀(用火烤一下或酒精擦一下)把爛掉的部分連同上方一小段健康組織徹底剪除!傷口可以塗抹一點殺菌劑(如硫磺粉、多菌靈粉)。
- 病害嚴重(整株萎蔫、根全爛): 基本沒救了。果斷拔除銷燬,避免傳染。盆土不能再直接使用,要麼徹底消毒(暴曬、開水燙、換新土),要麼別種同型別植物。
- 藥物: 預防性噴淋或灌根可以使用一些廣譜殺菌劑(如百菌清、代森錳鋅),但效果有限,改善環境才是根本。發病後灌藥效果通常不佳。
白粉病:
- 成因: 在通風不良、濕度高但葉片潮濕時間長(比如晚上葉片沾水)的情況下容易發生。真菌感染。
- 症狀: 葉片、嫩莖甚至花苞表面出現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狀黴層。嚴重時葉片會發黃、扭曲。
- 防治:
- 改善通風! 盆栽拉開間距,放室外通風處。
- 避免傍晚澆水,儘量早晨澆水,讓葉片上的水珠儘快蒸發掉。最好是沿盆邊澆水,避免淋濕葉片。
- 早期發現: 少量葉片發病,立即摘除病葉銷毀。
- 藥物: 可以使用專治白粉病的藥劑(如三唑酮、翠貝、小蘇打水溶液(1茶匙小蘇打+幾滴洗潔精+1升水,噴灑))。注意藥劑輪替使用,避免抗藥性。
徒長(生理性問題):
- 成因: 光照嚴重不足是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氮肥過多。
- 症狀: 莖節拉長、變細、變軟弱,葉片間距變大,植株東倒西歪,顏色變淡(嫩黃綠色),開花稀少甚至不開花。
- 解決: 增加光照是唯一治本方法! 把它移到陽光最充足的地方。其次,減少或停止氮肥補充。對於徒長的枝條可以進行重剪(回縮修剪),使其重新萌發健壯的側枝(前提是剪後必須給足夠光照!)。
凍害:
- 成因: 氣溫過低(低於5°C),尤其是臺灣北部冬季濕冷寒流。
- 症狀: 莖葉發軟、變透明(水浸狀)、然後變黑枯萎。
- 防治: 秋末注意天氣預報! 當預報有強烈寒流來襲(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
- 盆栽: 提前搬入室內陽光充足的窗邊、陽臺內側、溫室,或者用透明塑膠布罩起來(白天溫度高時要掀開透氣)。
- 地栽: 可以用舊衣服、無紡布、透明塑膠布等覆蓋植株保溫(同樣注意白天透氣)。
- 控制澆水: 冬季寒冷時保持盆土偏幹,土壤太濕更容易凍傷。
(防病心得)
養大花馬齒莧,與其等病了著急,不如把功夫花在預防上:給它最猛烈的陽光、配超級透水的土、管住手少澆水(特別是雨季)、保證通風順暢。做到這幾點,你不用藥,它也能自己長得棒棒的!臺灣的濕熱天氣對很多花是挑戰,但對它來說,只要不積水,反而開得更歡!
Q&A 大家常問的問題
Q:我的大花馬齒莧在臺灣北部冬天總是凍死,怎麼辦?
A:臺灣北部冬天濕冷寒流確實是威脅。盆栽是最容易處理的:入冬前(11月中下旬左右)就把它搬到室內陽光最好的地方(比如向南的窗臺邊),整個冬天就放在室內養(減少澆水)。別放戶外賭運氣啦!地栽的可以用厚布或透明塑膠布覆蓋保溫,但效果沒有盆栽搬進屋保險。或者,乾脆把它當作一年生植物,春天再播種或買新苗也很省心,它長得太快了!
Q:聽說馬齒莧可以吃?那大花馬齒莧也可以吃嗎?
A:這裡要特別注意!我們說的野菜“馬齒莧”(學名通常指 Portulaca oleracea),葉子比較大,莖貼地生長,嫩莖葉確實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野菜。但我們今天聊的大花馬齒莧 (Portulaca grandiflora),主要是觀賞品種。雖然它們是近親,但不建議食用觀賞用的大花馬齒莧!原因有幾個:1. 觀賞品種在培育過程中可能更注重花型花色,營養成分和口感未必好。2. 最重要的是,園藝栽培過程中很可能使用過我們不確定種類的農藥或肥料(即使是低毒),直接採食有風險!想吃馬齒莧,建議還是去市場買專門種植的食用品種,或者確認安全無汙染的來源。
Q:我想讓大花馬齒莧開成一個爆盆的球,該選哪種盆?怎麼做?
A:要養成爆盆花球,關鍵幾點:
- 選盆: 口徑寬(大於深度)的淺盆或吊盆最理想!讓枝條有空間向四周伸展下垂。比如寬口的陶盆、壁掛盆、吊籃。盆別太小,但也別一下太大(口徑20-30cm左右比較適合打造單盆爆花效果)。
- 品種與數量: 選分枝性強、容易爆花的品種(單瓣經典款或一些雜交F1品系)。一個盆裡種1-3棵足夠(視盆大小),種太密反而擁擠不健康。
- 摘心!摘心!摘心! 小苗期開始,反覆摘心2-3次(方法前面講過),這是製造豐滿株型、增加開花點的核心操作!
- 陽光!陽光!陽光! 放在全日照、太陽最毒辣的地方!缺光絕對不行!
- 薄肥勤施(開花肥): 生長期定期給促花肥(高磷鉀)。
- 適當修剪: 及時剪掉殘花,偶爾剪掉過長或過密枝條改善通風。
做好這些,一盆燦爛的花球就離你不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