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真心熱愛美食,尤其鍾情於臺灣傳統滋味的探索者,我深知那份記憶中的「古早味」有多迷人。今天,就讓我把手上的麵粉、雞蛋和砂糖,還有這些年摸索出來的一點心得,通通掏出來,跟你細細分享這道經典——古早味蛋糕做法。相信我,自己在家做,那份柔軟綿密、蛋香純粹的感動,絕對值得你花點時間!咱們就按照最實在的順序來:食譜、食材、做法。走起!


🍰 食譜:記憶中的溫柔綿密

講到古早味蛋糕做法,我腦海裡立刻就浮現出那種樸素的長方形烤盤,出爐時微微晃動的溼潤感,撕開組織時那細膩如絲的質地,還有入口即化的輕盈。它不像戚風那麼強調高度,也不像磅蛋糕那麼紮實濃郁,它就是一款純粹的、溫柔的、充滿蛋奶香的“基礎款”,卻是那麼深入人心,是許多臺灣人小時候放學後最期待的甜點記憶。

  • 風味核心: 蛋香、奶香(來自鮮奶或奶粉)、純粹的甜味是主調。沒有花俏的巧克力或水果,就是那份質樸。
  • 口感關鍵: 溼潤!綿密!組織細緻,彈性恰到好處,入口不用費力嚼就化開了。要達到這種效果,“燙麵法”和“水浴法”是兩個超級重要的技巧,後面做法會詳細講。
  • 外形特點: 通常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一大塊,表面平整或微微裂開(我反而覺得有點裂痕很可愛,很手工感),顏色是溫暖的金黃色。

講真,坊間很多蛋糕店賣的古早味蛋糕,為了追求效率或降低成本,口感已經有點走樣了。要麼太乾,要麼加了一堆有的沒的新增劑讓組織“假Q”。自己動手做,才能真正找回那份純粹的感動。這也是為什麼我想認真分享這個古早味蛋糕做法,希望你也體驗看看。

古早味蛋糕 vs. 其他常見蛋糕口感比較
蛋糕型別 口感特徵 做法關鍵差異
古早味蛋糕 極度濕潤、綿密細膩、彈性溫和、入口即化 燙麵法 + 水浴法
戚風蛋糕 輕盈、蓬鬆、有彈性、略帶空氣感 分蛋打發(強調蛋白霜),無水浴
海綿蛋糕 較為結實、蛋香濃鬱、組織較粗 全蛋打發或分蛋打發,無燙麵
磅蛋糕 非常紮實、濃鬱、奶油香重 奶油+糖打發為主,粉類比例高


🥚 食材:簡單純粹,品質是靈魂!

要還原經典古早味蛋糕做法,食材真的很簡單,沒什麼複雜的東西。但越是簡單,越要講究一點品質,差一點,成品口感真的會有差!我來列個清清楚楚的清單給你看:

  • 低筋麵粉: 主角之一! 一定要用低筋麵粉(Cake Flour),蛋白質含量低,筋性弱,蛋糕才會柔軟不韌。我用過不同牌子,覺得日清或臺灣本地一些品質穩定的品牌都不錯。用量:90克 (過篩!過篩!過篩!重要說三遍)
  • 雞蛋: 真正的靈魂! 蛋香濃不濃,就看它了。我習慣用冷藏的大顆雞蛋(帶殼約60-65克/顆),蛋白蛋黃分離時一定要乾淨,蛋白盆絕對不能有水有油!蛋黃部分決定了香氣和溼潤度。用量:6顆 (蛋白、蛋黃分開備用)
  • 細砂糖: 提供甜味、幫助蛋白打發穩定、讓蛋糕上色。就用一般烘焙細砂糖就好。用量:75克 (用於蛋白霜)。 喜歡甜一點可以加到90克,但我覺得75克剛好,不膩。(我試過減糖到60克,成品溼潤度沒問題,但甜度和風味確實會弱一點點,比較不“古早”了)
  • 鮮奶: 增加奶香和溼潤度。用全脂鮮奶味道最香醇。冰的常溫的都可以。用量:60毫升
  • 植物油: 關鍵角色! 要選無色無味的,像葵花籽油、沙拉油、玉米油都行。橄欖油味道太重不行。它結合燙麵法,是讓蛋糕體溼潤綿密的大功臣。用量:75毫升
  • 鹽: 一小撮,平衡甜味,提升整體風味層次感。用量:1/4小匙 (約1克)
  • 檸檬汁或白醋 (選用): 加一點點在蛋白裡,幫助蛋白打發更穩定、更細膩,也能去腥。沒有也可以,但加了更好操作。用量:幾滴或1/4小匙

看到沒?就這麼幾樣!沒有泡打粉,沒有小蘇打,靠的就是蛋白打發的力量和燙麵、水浴的技巧。這也是古早味蛋糕做法讓人著迷的地方——天然的膨發,純粹的味道。

⚠️ 食材選擇常見坑:

  1. 麵粉用錯: 用成中筋或高筋?完了,蛋糕會變得很韌!一定要低筋!
  2. 油選錯: 花生油、麻油、橄欖油味道太重,會搶走蛋奶香。
  3. 蛋不新鮮: 新鮮蛋黃顏色漂亮,蛋白容易打發穩定。不新鮮的蛋,蛋白打發容易消泡,蛋黃也可能有腥味。
  4. 糖量亂改: 糖不只是甜味,還關係到蛋白霜的穩定性和蛋糕的保溼性。減少太多容易失敗。

🧑‍🍳 做法:手把手,細節決定成敗!

好啦!準備好食材,挽起袖子,我們正式進入古早味蛋糕做法的核心環節!我會盡量把每一個步驟和我覺得重要的細節、小撇步都告訴你。別怕步驟看起來多,其實一步步來,真的不難。最重要的是:預熱烤箱 + 準備模具! 這個一定要先做!

模具準備 (超重要!)

  • 你需要一個 深烤盤(約20x20cm或18x18cm正方,或類似容積長方)。我用的是固底的鋁合金烤盤。
  • 水浴法必備: 找一個比你的蛋糕烤盤大的深烤盤(要大至少一圈)。我通常用家裡的 roasting pan。
  • 防沾防漏: 在蛋糕烤盤裡 鋪上烘焙紙 !底部和四周都要鋪滿,高出烤盤邊緣(方便出爐提起)。(偷懶只鋪底?側邊會沾粘,蛋糕不好看也不好脫模!) 如果是活動底模,外面一定要 包上2-3層鋁箔紙,包嚴實點,防止水浴時進水!固底模也建議包一下更安心。

烤箱預熱: 這時就可以開烤箱了!上下火 150°C。記得放烤箱中下層(或下層)的烤架。同時在大烤盤裡注入約 1-2公分高的常溫水,一起放進去預熱。讓烤箱內部充滿水蒸氣,這樣蛋糕進去烤時環境溼度高,更不容易開裂。(這是很多食譜沒強調的小技巧!)

📌 Step 1: 暖心燙麵糊 (這是古早味綿密口感的魔法起點!)

  1. 熱油:植物油75ml 倒入一個小鍋裡(或用耐熱碗微波加熱),加熱到 大約70-80°C。怎麼看溫度?看到鍋底開始產生細細的油紋(像水波紋那樣),或者用筷子插進去,周圍冒小泡泡就夠了。千萬別燒到冒煙!溫度是關鍵!太燙麵粉會焦,不夠燙糊化效果不足。
  2. 燙麵: 立刻將熱油倒入已經 過篩好低筋麵粉90g 中(麵粉最好先篩在大碗裡)。快速用打蛋器攪拌均勻,直到看不見乾粉,形成細膩、有點光澤的麵糊(這時候會有點像嬰兒米糊的感覺)。燙麵的目的就是讓麵粉裡的澱粉糊化,吸收更多水分,蛋糕體才會更溼潤綿密。這就是古早味蛋糕做法的精髓之一!
  3. 加奶降溫: 倒入 鮮奶60ml,繼續攪拌均勻。加入冷的牛奶可以幫助麵糊降溫。
  4. 入蛋黃:6顆蛋黃鹽1/4小匙 加入麵糊中。用“Z”字形或畫“一”字的方式攪拌,避免起筋,攪拌到完全均勻、順滑、有流動性的蛋黃糊。放一邊備用。這時麵糊應該是溫溫的或接近室溫了。拌勻就好,別過度攪拌!
📌 Step 2: 打造穩定蛋白霜 (蛋糕蓬鬆的支柱)

  1. 準備蛋白: 確保打蛋白的盆子 絕對乾淨、無水、無油! 蛋白裡也 絕對不能混入蛋黃! 否則會影響打發。我通常準備三個碗,分蛋時先把蛋白打在第一個小碗,確認沒蛋黃再倒入打蛋盆,比較保險。蛋白最好是 冷藏過 的,比較穩定。
  2. 打發: 在蛋白中加入 幾滴檸檬汁或白醋。用電動打蛋器(中高速)開始打發。當蛋白出現 粗泡 時(像魚眼泡),加入 1/3的細砂糖(約25克)。繼續打發到泡沫變細、顏色變白、體積膨大(溼性發泡初期),加入 第二個1/3的糖。打到蛋白霜出現 清晰紋路,提起打蛋頭,蛋白霜尖端 下垂的大彎鉤 狀態(溼性發泡),加入 最後1/3的糖
  3. 最終狀態: 轉中低速,繼續打發,整理氣泡,讓蛋白霜更細膩穩定。目標是 中性偏幹(或小彎鉤) 狀態:提起打蛋頭,蛋白霜尖端是小小的彎鉤,盆裡的蛋白霜尖端也是彎曲的,而不是完全直立尖角(乾性發泡)。打到乾性發泡,蛋糕烤時容易裂,口感也偏幹一點。 打到這個狀態就停手!打發不足或過度都會影響蛋糕膨脹和口感。蛋白霜的穩定細膩,是成功執行古早味蛋糕做法的核心!
蛋白霜打發狀態判斷指南
打發階段 狀態描述 提起打蛋頭 適合用途
濕性發泡 泡沫細緻有光澤,紋路清晰但會緩慢消失 大彎鉤,尖端下垂明顯 輕乳酪蛋糕、舒芙蕾
中性偏乾/小彎鉤 (古早味適用) 泡沫非常細緻挺立,紋路清晰不易消失 小彎鉤,尖端微垂 古早味蛋糕、戚風蛋糕
乾性發泡 (硬性發泡) 泡沫極其堅挺,有粗糙感,光澤度略減 直立尖角,完全不彎 蛋白糖、天使蛋糕
📌 Step 3: 溫柔混合,麵糊誕生

這一步需要一點耐心和溫柔!目的是讓輕盈的蛋白霜和濃稠的蛋黃糊均勻混合,同時儘量 保留住蛋白霜裡的空氣泡泡,這是蛋糕蓬鬆的關鍵。

  1. 取部分蛋白霜入蛋黃糊: 用刮刀挖取 約1/3的蛋白霜,放入蛋黃糊中。用刮刀以 從底部輕柔翻拌(像炒菜那樣) 的方式,配合 切拌 (用刮刀垂直切入糊中,劃過盆底再翻上來),大致拌勻即可。不用拌到100%均勻,主要是讓蛋黃糊的質地變稀一點,等下比較好和剩下的蛋白霜混合。混合不均勻也沒關係。(心急用力攪拌?泡泡消光光,蛋糕就變蛋餅了!)
  2. 蛋黃糊倒回蛋白霜: 把拌好的蛋黃糊,全部倒回剩下 2/3的蛋白霜 盆裡。
  3. 徹底混合: 繼續用 翻拌 + 切拌 的手法,溫柔但快速地混合均勻。動作要流暢,從盆底翻起,轉動盆子。直到看不到白色的蛋白霜,麵糊顏色均勻一致即可停止。切忌畫圈攪拌! 過度攪拌是消泡的最大元兇!整個混合過程儘量快一點。完美的麵糊應該是蓬鬆、細膩、有光澤,提起刮刀,麵糊流下能堆疊,痕跡緩慢消失。太稀就是消泡了。
📌 Step 4: 入模與烘烤 (水浴法的溫柔呵護)

  1. 倒入模具: 將混合好的麵糊,從稍高處(約離模具15-20公分)倒入鋪好烘焙紙的模具中。這樣能帶走一些大氣泡。倒完可以輕輕晃動模具,或者用刮刀稍微抹平表面(動作要輕)。
  2. 消除大氣泡: 雙手拿起模具,在桌面上 輕震3-4下,把裡面的大氣泡震出來。看到表面有一些小氣泡冒出來是正常的。
  3. 送入水浴: 最重要一步來了! 小心地(因為水很燙!)把裝有蛋糕糊的模具,放入預熱好且 已經裝有常溫水(約1-2cm高)的大烤盤 裡。水浴的熱水會提供溫和穩定的熱力,讓蛋糕均勻受熱,保持溼潤,緩慢膨脹,減少開裂。(沒有水浴?蛋糕容易烤成“山崩地裂”狀,邊緣還可能焦硬!這是我第一次失敗的血淚教訓…)
  4. 烘烤: 立刻把整個水浴大烤盤放入烤箱 中下層(或下層)。關上烤箱門。設定:
    • 150°C (300°F) 烤 60-70分鐘。 這是標準時間和溫度。但!烤箱脾氣不同,模具大小、水量、麵糊量都會影響。所以時間是個參考!重點是觀察狀態。

怎麼判斷烤好了沒?

  • 時間快到時觀察: 蛋糕應該膨脹到最高點,表面呈現均勻的金黃色。我喜歡它表面有點微裂,感覺更“古早”。
  • 竹籤測試最可靠: 時間差不多時,拿根細竹籤(或長牙籤)從蛋糕中心垂直插進去,再抽出來。如果竹籤上 乾乾淨淨,沒有粘附溼麵糊,只有一點點蛋糕屑是正常的,那就表示熟了!如果還有溼麵糊,就再烤5-10分鐘,再測試。千萬別烤過頭!烤過頭水分流失多,蛋糕就幹了!
  • 輕拍表面: 戴上隔熱手套,用手輕輕拍一下蛋糕中心表面,感覺有彈性,不會沙沙響或有明顯凹陷,通常也OK。
📌 Step 5: 出爐與冷卻 (耐心是美德)

  1. 出爐: 蛋糕烤好後,立刻!馬上! 戴好隔熱手套,小心地把整個水浴盤從烤箱拿出來。動作要快一點,避免熱氣在烤箱裡繼續燜烤。
  2. 脫離水浴: 小心地把蛋糕模具從熱水裡提出來(底下很燙!),放在網架上。撕掉模具外面的鋁箔紙(如果是活動底模並且包了的話)。
  3. 撕邊散熱: 立刻把蛋糕模具四周高出模具的烘焙紙撕開、攤平,讓側面能透氣散熱。這一步能防止蛋糕回縮。不需要把蛋糕倒扣出來!就讓它在模具裡,放在網架上冷卻。(為什麼不像戚風一樣倒扣?因為古早味蛋糕組織太溼潤細密,倒扣容易壓塌變形!)
  4. 冷卻: 讓蛋糕 自然冷卻至少1.5-2小時,完全涼透。急的話,可以放冰箱冷藏加速冷卻(但室溫自然涼透效果最好)。沒有完全冷卻就切?蛋糕體會粘刀,組織也容易坍塌!冷卻的過程也是在讓蛋糕的組織穩定下來,口感更好。 (我知道等很煎熬,但值得!)
📌 Step 6: 脫模與享用 (感動時刻!)

  1. 脫模: 蛋糕完全涼透後,雙手拉住烘焙紙兩邊,輕輕把蛋糕整個提起來,放在砧板或盤子上。撕掉底部的烘焙紙。
  2. 切塊: 用一把 鋒利的長刀(麵包刀最好),切之前用熱水燙一下刀,擦乾再切。這樣切面會非常平整漂亮,不會掉渣。每切一刀都要擦乾淨(或燙一下擦乾)再切下一刀。
  3. 享用! 這時候的你,應該已經聞到滿室的蛋奶香了!趕緊切一塊送進嘴裡吧!感受那份極致的柔軟、溼潤、綿密,純粹的蛋香在口中化開… 這就是記憶中的 古早味蛋糕做法 帶來的感動啊!剛出爐溫溫的吃,或者冷藏後冰冰的吃,都有不同的風味。我個人偏愛冰涼後的口感,更綿密紮實一點點。

💡 常見問題排行榜 & 我的經驗談 (這些坑我都踩過…)

問題症狀 可能原因 我的解決建議 & 心得
蛋糕凹陷、回縮嚴重 1. 沒烤熟 (中心濕粘)
2. 蛋白霜打發不足或不穩 (消泡)
3. 出爐後沒立刻撕開側邊烘焙紙散熱
4. 攪拌過度導致消泡
5. 水浴盤水不夠熱或中途燒乾
竹簽測試最準! 沒熟就多烤。確保蛋白霜打到穩定小彎鉤狀態。出爐立刻撕開烘焙紙側邊是關鍵步驟!攪拌要輕柔快速。水浴水溫要夠 (用熱水更好),水量要足。
表面嚴重開裂 1. 烤箱溫度過高 (尤其上火)
2. 蛋白霜打發過度 (打到硬性發泡)
3. 麵糊倒入模具後震模不夠 (大氣泡多)
4. 水浴水不夠深
降溫、降溫、降溫! 確保150°C。蛋白霜打到小彎鉤就停。震模要確實但溫柔。確保水浴水足夠 (1-2cm)。其實只要不裂到底部組織分離,小裂痕是正常的,不影響口感。
蛋糕體濕黏、底部濕濕的 1. 沒烤熟
2. 水浴時模具進水了!(活動底模沒包好或固底模滲水)
3. 冷卻時間不夠,內部悶出水氣
4. 冷卻時沒撕開側邊烘焙紙,水氣悶住
包好模具!包好模具!包好模具! 活動底模請務必包2-3層鋁箔紙。烤熟是基本。冷卻一定要撕開側邊紙,耐心等完全涼透才切。
組織粗糙、有顆粒感 1. 麵粉沒過篩或過篩不足
2. 燙麵糊沒拌勻,有粉粒
3. 蛋黃糊和蛋白霜混合不均勻
4. 混合時消泡嚴重
過篩麵粉! 燙麵糊要攪到無粉粒才加奶和蛋黃。混合步驟要溫柔但確保均勻。確保蛋白霜穩定是基礎。
蛋糕高度不足、不夠蓬鬆 1. 蛋白霜打發不足或消泡嚴重
2. 模具太大 (麵糊量相對不足)
3. 烤箱溫度太低,膨脹不起來
4. 水浴水溫太低 (放冷水進熱烤箱預熱不夠)
打發好蛋白霜並保護氣泡是關鍵! 確認模具尺寸適合食譜量。確保預熱到位(水和烤箱)。打蛋白的盆和工具務必乾淨!
邊緣或底部上色過深、焦硬 1. 烤箱下火太高
2. 模具離下火管太近(放中層試試)
3. 水浴水不夠,中途燒乾
調低下火或墊烤盤! 放烤箱中層而非下層。確保水浴水足夠。在烤箱下層額外放一個空烤盤隔熱也有幫助。

想成功複製這份經典,古早味蛋糕做法的每一步細節都值得你細細體會。多練習幾次,你會越來越得心應手!

❓ Q&A 時間 (你問我答!)

Q1: 古早味蛋糕一定要用水浴法嗎?沒有大烤盤怎麼辦?

  • A1: 強烈建議用水浴法! 這是它溼潤綿密口感的核心保障。沒有大烤盤?可以試試:
    • 用更大更深的鑄鐵鍋或耐熱玻璃盆: 只要能裝下你的蛋糕模具且有足夠空間加水進去就行。
    • 直接放烤箱最下層,烤盤上注入熱水: 把烤箱自帶的烤盤(烤網下面那個)拉出來,注入1-2cm高的熱水。然後把你的蛋糕模具(確保包好鋁箔紙!)直接放在這個注水的烤盤裡烤。這就是“隔水烘烤”。注意水蒸氣很大。
    • 毛巾法 (我試過,有效但不完美): 在大烤盤裡鋪一條摺疊的、吸滿水的厚毛巾(廚房紙巾不行),再把蛋糕模具放上去,然後往大烤盤裡加水,水位大約到毛巾高度的一半。烤箱溫度可能需要提高5℃左右,時間也可能延長一點。這個方法不如直接水浴穩定,但比完全沒有好。核心就是:想盡辦法在烘烤時製造一個有水蒸氣的溼潤環境。

Q2: 蛋糕烤好冷卻後,放入冰箱冷藏儲存可以放幾天?需要回溫嗎?

  • A2: 成功的古早味蛋糕做法做出來的蛋糕,密封好放在冰箱冷藏,可以儲存 3天左右。它水分含量高,放冷藏口感會更綿密紮實一點,冰冰的很爽口,我個人很喜歡。要吃之前:
    • 可以直接吃冰的: 享受冰涼溼潤的口感。
    • 可以稍微回溫: 提前半小時拿出來室溫放一下,口感會更接近剛出爐的柔軟。
    • 不建議微波加熱: 加熱容易讓蛋糕變幹變硬,風味也可能改變。如果非要熱,可以用蒸鍋小火稍微回蒸一下(時間要短,防止溼爛),但口感肯定不如冷藏或室溫的好。(相信我,冷藏拿出來直接吃就很棒了!)

Q3: 我想做不同口味的古早味蛋糕,比如加起司片或巧克力,該在哪個步驟加?

  • A3: 基礎古早味蛋糕做法是百搭的!變化口味通常在入模後:
    • 加起司片 / 乳酪丁: 麵糊倒入模具一半時,鋪上一層起司片(切小片或撕小塊)或乳酪丁。再倒入剩餘麵糊蓋住。烤出來就是爆漿起司古早味!超受歡迎!
    • 加巧克力豆 / 可可粉:
      • 可可粉版: 在燙麵步驟,可以和低筋麵粉一起過篩加入一部分可可粉(比如用15-20g可可粉替代等量低粉)。或者在蛋黃糊拌好後,篩入可可粉攪拌均勻(需要多拌幾下,確保拌勻無顆粒)。
      • 巧克力豆版: 在麵糊混合好後、倒入模具前,撒入耐烤巧克力豆(大約50-80g),快速輕輕翻拌幾下(避免過度攪拌消泡),再入模烘烤。
    • 加肉鬆 / 蔥花: 適合鹹甜口味。麵糊倒入模具後,在表面均勻撒上肉鬆和海苔,或者蔥花(可以混合一點沙拉醬讓蔥花貼附)。烤出來鹹香可口!
    • 加抹茶粉 / 咖啡粉: 做法類似可可粉,替換一部分低粉或最後加入蛋黃糊拌勻即可。重點:額外新增的濕性材料(如果汁、果泥)要小心,會改變麵糊水量,可能影響成品。 固體新增物相對安全。

好啦!洋洋灑灑寫了這麼多,希望這份超級詳細、充滿我個人經驗(和一點點失敗史)的 古早味蛋糕做法 指南,能幫助你成功做出那份記憶中的溫柔滋味。其實做蛋糕就像生活,需要一點耐心、一點細心,還有不怕失敗的嘗試。準備好你的食材,挑個悠閒的下午,動手試試看吧!那份從烤箱飄散出來的純粹蛋香,還有切開時看到完美組織的成就感,絕對會讓你愛上這種手作的溫度。有什麼問題,隨時來聊聊!祝你成功!